有预谋的故意杀人通常会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我国的刑法体系中,故意杀人罪是一项极其严重的罪行。对于有预谋的故意杀人行为,其量刑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
首先,犯罪的动机和目的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动机极其卑劣,比如出于报复社会、满足私欲等恶劣原因而实施有预谋的故意杀人,通常会被从重处罚。
其次,犯罪的手段和情节也会对量刑产生重大影响。如果采用了极其残忍、暴力的手段,造成了被害人极大的痛苦和社会的恐慌,那么刑罚也会相应加重。
再者,犯罪人的认罪态度和悔罪表现也会在量刑时予以考虑。如果犯罪人能够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且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取得被害人家属的谅解,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从轻处罚。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有预谋的故意杀人行为本身性质恶劣,即使存在从轻处罚的情节,其刑罚也往往较重。因为这种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有计划地剥夺他人生命,对社会秩序和公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此外,案件的具体证据和相关的法律程序也会对最终的量刑结果产生作用。司法机关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会严格遵循法律程序,确保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以作出公正、合理的量刑判决。
总之,有预谋的故意杀人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必然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法律的目的不仅是对犯罪人进行惩罚,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公民的生命权利。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