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宣判后是否逮捕,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被允许在一定条件下暂时不被羁押。而宣判后是否会被逮捕,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判断。
首先,要看判决的结果。如果被判处实刑(如有期徒刑、拘役等),而罪犯未具备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通常会被逮捕收监执行刑罚。
其次,考虑罪犯在取保候审期间的表现。如果违反了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比如未经批准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干扰证人作证,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等,可能会被逮捕。
再者,案件的性质和社会危害性也是重要因素。对于一些性质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犯罪,即使宣判结果是缓刑等非监禁刑,也可能基于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考虑而对其逮捕。
此外,罪犯的个人情况,如是否有再次犯罪的危险、是否会对社会造成新的危害等,也会影响是否逮捕的决定。
总之,取保候审宣判后的逮捕与否并非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法律规定、判决结果、罪犯表现、案件性质以及个人情况等诸多因素,由司法机关依法作出决定。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