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故意杀人即过失致人死亡,一般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我国刑法中,非故意杀人通常被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其判刑的幅度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

首先,判断犯罪情节的轻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犯罪行为人的过失程度较小,例如在一般的生产、作业中因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而导致他人死亡,且事后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认错态度良好,可能会被认定为情节较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反之,如果犯罪行为人的过失程度较大,比如在明知具有一定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盲目行事,最终导致他人死亡,且造成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那么判刑可能会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次,案件发生的具体环境和背景也会影响量刑。比如,在一些公共场合或者涉及到特殊人群(如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的案件中,判刑可能会相对较重。

此外,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态度和事后表现也是法院量刑时会考虑的因素。如果行为人在案发后能够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的损失,争取被害人家属的谅解,那么在量刑时可能会获得一定的从轻处罚。

需要指出的是,每一起过失致人死亡的案件都是独特的,法院会根据案件的具体事实和证据,结合法律的规定和相关的司法政策,作出公正合理的判决。

总之,对于非故意杀人即过失致人死亡的判刑,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细致的考量和判断。

非故意杀人判多久(0)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