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犯退还赃款后,仍会受到法律的惩处,但在量刑上可能会有所从轻。具体的惩罚程度取决于诈骗的金额、情节、犯罪人的认罪态度等多种因素。

在法律体系中,诈骗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即使诈骗犯退还了赃款,也不能完全免除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然而,主动退还赃款这一行为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会被视为一个从轻处罚的情节。

首先,诈骗的金额大小是决定惩罚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诈骗金额巨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即使退还赃款,犯罪人可能仍面临较为严厉的刑罚,例如较长的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

其次,诈骗的情节也会被考量。例如,诈骗的手段是否恶劣、是否针对弱势群体、是否有组织有预谋等。如果情节特别恶劣,那么即便退还赃款,也难以大幅度减轻处罚。

再者,犯罪人的认罪态度至关重要。除了退还赃款外,如果犯罪人能够真诚认罪、悔罪,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和处理,那么在量刑时可能会获得更多的从轻机会。

需要明确的是,法律的目的不仅仅是惩罚犯罪,还包括预防犯罪和恢复社会秩序。退还赃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被害人的损失,有助于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犯罪行为可以被轻易原谅。

总之,诈骗犯退还赃款是一种积极的表现,但具体的惩罚仍需综合各种因素,依据法律的规定和司法机关的判断来确定,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得到维护。

诈骗犯退还赃款后应受什么样的惩罚(0)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诈骗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行为人认罪、悔罪的,可以根据刑法第三十七条、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一)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二)一审宣判前全部退赃、退赔的;

(三)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四)被害人谅解的;

(五)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