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不一定犯法,但超过法律规定的利息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在我国,对于高利贷是否犯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一般而言,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 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如果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 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 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这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的高利息借贷是被法律所允许的,但超过了法律规定的上限,则不受法律保护。
然而,如果放贷人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构成高利转贷罪。或者在放贷过程中,存在暴力催收、限制人身自由、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那么放贷人也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对于借款人来说,即使是借了高利贷,也并非可以完全不偿还本金和合法范围内的利息。在面对高利贷纠纷时,双方应当通过合法的途径,如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来解决争议。
总之,高利贷本身不一定犯法,但其中的利息约定以及相关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在进行借贷活动时,双方都应当了解法律规定,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 高利转贷罪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