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在主观方面存在明显区别。故意犯罪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而过失犯罪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并非积极追求或者有意放任。
过失犯罪主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比如,在仓库里吸烟,行为人本应知道可能引发火灾,但因粗心未考虑到这一点,最终导致火灾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例如,司机自认为驾驶技术高超,在路况不佳的情况下超速行驶,认为不会出事,结果发生交通事故。
在法律认定上,过失犯罪的法律后果通常相对故意犯罪较轻。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失犯罪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对于一些严重的过失犯罪,如重大责任事故罪等,行为人仍可能面临严厉的刑罚。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构成过失犯罪,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认知能力、行为的性质和环境等多种因素。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