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引起甲类传染病以及依法确定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法律层面,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是一种极其严重且恶劣的行为,会受到严厉的惩处。

我国《刑法》对这类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其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决定了具体的刑罚幅度。如果这种传播行为引起了甲类传染病以及依法确定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的严重危险,一般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这里所说的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而依法确定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传染病,比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虽被纳入乙类传染病,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如果故意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病原体,并造成了严重的传播后果或者有传播的严重危险,同样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的后果特别严重,例如导致大量人员感染、死亡,或者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等造成了极其重大的负面影响,那么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

法律之所以对此类行为进行严厉制裁,是为了保护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的公共卫生秩序。每个人都有责任遵守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不故意传播病原体,共同抵御传染病的威胁。

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要怎么罚(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