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并不一定就能定罪,是否定罪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

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但并非只要发生肇事逃逸就必然会被定罪。在判断是否构成犯罪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关键因素。

首先,要确定事故造成的后果。如果事故仅导致轻微财产损失或人员轻微伤,可能不构成犯罪,但仍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然而,如果造成了人员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那么肇事逃逸的行为就更有可能构成犯罪。

其次,事故中的责任划分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即使发生了肇事逃逸,如果能够证明逃逸方在事故中的责任并非主要或全部责任,那么定罪也会受到影响。

再者,犯罪的构成还需要考虑主观方面。如果能够证明逃逸者在事故发生时没有故意犯罪的意图,而是由于恐慌、害怕等原因而逃逸,对于定罪的认定也会有所不同。

另外,法律在认定犯罪时,还会考虑逃逸者事后的表现。例如,是否主动投案自首、积极赔偿受害人损失、取得受害人谅解等,这些情节都可能对最终的定罪产生影响。

总之,判断肇事逃逸是否定罪是一个复杂的法律过程,需要综合权衡事故的各种情况和相关证据,依据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来进行准确认定。只有在满足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的情况下,肇事逃逸行为才会被定罪。

只要是肇事逃逸就能定罪吗(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