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释后仍有可能被判刑。
保释,也就是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并非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被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当事人不会被判刑。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取保候审是指司法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取保候审的适用通常基于多种因素,如犯罪的性质、情节、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可能判处的刑罚等。如果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经法院审理认定被告人有罪,那么即使之前被取保候审,仍会被依法判刑。
法律对于取保候审后的判刑有明确的规定和程序。法院会依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犯罪的构成要件、证据的证明力、法律的适用等,进行公正的判决。判刑的结果取决于犯罪的严重程度、被告人的认罪态度、是否有立功表现等诸多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取保候审只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临时性措施,其目的是在保障诉讼程序顺利进行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嫌疑人正常生活的影响,但并不能改变犯罪行为本身的性质和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
总之,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能因为获得了取保候审的待遇就认为不会被判刑,而应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等待最终的法律裁决。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