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12 个月。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在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的期限具体计算方式如下:分别计算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的期限。例如,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期限为 6 个月,在这 6 个月期限届满前,如果案件被移送至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重新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期限重新计算。

取保候审期限的设置,旨在平衡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它给予了司法机关足够的时间来开展侦查、审查起诉等工作,以便查明案件事实;另一方面,也防止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强制措施过长,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取保候审的人应当遵守相关规定,比如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等。如果违反取保候审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总之,取保候审期限的明确规定,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司法公正和保障当事人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取保候审期限限制是多长?(0)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