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取保候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因期限届满而解除,二是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解除。流程通常包括提出申请、审查决定、执行解除等步骤。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解除。
首先,因取保候审期限届满而解除。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12 个月。如果在这个期限内,案件没有侦查终结,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这种情况下,一般不需要当事人主动申请,公安机关会按照程序自动解除。
其次,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解除。这可能是因为查明案件事实,认定犯罪嫌疑人无罪,或者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等情况。在此情形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有权向决定机关提出解除取保候审的申请。
解除取保候审的流程大致如下:
1. 提出申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向作出取保候审决定的机关提出解除取保候审的书面申请,并说明理由。
2. 审查决定:决定机关收到申请后,会对申请进行审查。审查的重点是是否符合解除取保候审的条件。如果符合,会作出解除取保候审的决定,并制作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
3. 执行解除:决定机关作出解除取保候审的决定后,会通知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会解除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取保候审措施,包括退还保证金,解除保证人的保证义务等。
需要注意的是,解除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案件的终结。案件可能会继续侦查、审查起诉或者审判。在解除取保候审后,当事人仍应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总之,解除取保候审需要遵循法定的程序和条件,以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和合法。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凭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或者有关法律文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